编者按:
作为新中国美术改革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宗其香在创作中追寻着一条中西笔墨与精神融合的创新之路,其被认为是20世纪山水画创作中最早用西方绘画改造中国画而取得重要成果的画家之一。在2017年宗其香诞辰100周年中,一系列梳理宗其香艺术脉络的展览、出版、学术活动陆续开展,为宗其香艺术的研究与走向公众开辟了新的路径。百年诞辰的余韵之后,对宗其香的研究与关注并未停滞,2019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策划的“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艺术对话展”在势象空间举办,创新性地从父子共话的维度呈现了宗其香写生作品的生动面貌。
《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9月第1版)自2021年起公开发行。本书收录20世纪中西融合山水画大家、艺术教育家宗其香的写生作品104幅,以及宗其香之子宗海平多年来拍摄的父亲写生原址的摄影作品104幅,宗其香手稿24幅,宗海平摄影作品23幅。本书亦是势象空间于2019年主办的展览“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艺术对话展”的同名画册,从出版物的视角为展览关注的视角与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与补充。
“为了一线希望,
我才努力向上。
振作精神,开发思想,
把人生的学问都记在心头上。
得意时是这样,
失意时也是这样。”
在宗海平的回忆中,这首小诗时常被父亲宗其香念起,尽管所处的时代早已不同,面对的光景和人生也迥异,但在这样的反复念叨中,它逐渐成为了父子之间传承下来的人生座右铭,鼓舞着两代人在面对前路艰难的境遇中保持永远向前的动力。
1939年,二十二岁的宗其香在战火中流离至重庆,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在这里,他对重庆嘉陵江的夜景刻画得到了徐悲鸿的建议与赏识,并期望他能“试以中国画笔墨融化写生”1而画出嘉陵江夜景灯光之美。由此,宗其香开始探索如何以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夜景之中灯火的摇曳与光感,在他此后的很多作品中,“夜景”也成为重要的表现场景和题材之一,从重庆走出,其刻画三峡、黄浦江、广西、漓江等夜景的作品多以中国画的水、墨、色表现出了夜晚丰富的光影层次与水面上氤氲的水汽。在其1942年“重庆夜景”山水画展中,徐悲鸿赞“今宗君之笔墨皆包含无数物像光影,突破古人的表现方法,此为中国画之创举,应大书特书者也。”
双击表格可删除表格